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是什么?怎么做感觉统合训练

编辑:未知 2020-02-10 22:25:08

任何幼儿期的孩子,都必须经由感觉学习,大脑才能有效地发展出完整的思考能力,产生自发自动的学习效果。


这也就是为啥孩子看见任何东西,都想抠抠、摸摸、甚至舔舔的原因。


然而,大脑对从感觉器官中传入的信息,要经过过滤、筛选、整合的过程,才能做出适宜反应。否则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了。


也就是说,孩子不仅需要感觉学习,还需要感觉统合的学习。


没有感觉统合能力,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无法协调,无法及时的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对感觉的教育与对感觉统合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良好,学习和动作才能顺利进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写作业要几个小时,小动作特别多,上课也不注意听讲,经常把题抄错,总记不住老师留的作业,你打他骂他都不管用…

 

其实,在幼儿园和小学这样的孩子还不在少数,老师反映这些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难与人相处,常会出现读书跳行,造成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跟不上进度,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


其实以上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缘故。


感统失调的表现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毫无原因惧怕某些学科,心理障碍多


看似聪明,却胆小不敢


自言自语,无法和人沟通


容易跌倒或撞墙


咬手指或无法戒除奶嘴


笨手笨脚,容易受挫、缺乏自信


写字无法在框内,笔画经常颠倒


固执,脾气暴躁


发音不佳,语言发展缓慢


粘人、爱哭、性情孤僻慢


坐立不安,姿态不良,无法安静


挑食、偏食、餐饮习惯不佳静


喜欢爬高,却不敢走平衡木


怕别人碰触身体,容易吵架


爱旋转游戏,过久而不会晕眩


眼睛容易酸,讨厌阅读


在以前社会各种物资匮乏,父母无暇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反而让孩子成就了自己,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让大脑将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处接收到的外界信息统筹运用,形成了孩子日后能力的基础。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是什么?


  感觉统合训练,就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游戏来逐步提高孩子感统能力,从而让大脑更正确、更有效的感知并处理身体传达的感觉。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吗?更不可思议的是感觉统合训练看起来就像是常规的游戏。这个训练理想大的特点就是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强迫他。

   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儿童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压、视、听、嗅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


  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儿童在训练中获得熟练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指导下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由原来焦虑的情绪变为愉快,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对意志想象进行挑战。


1、用耐心培养孩子的兴趣,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2、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到快乐,自动自发才有效


3、感觉统合训练内容因人而异


4、每天都有多样的感觉刺激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是运用一定的器材,让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以前没有或缺少的感受,即进行“补课”。例如玩沙游戏、海洋球游戏、大龙球压滚游戏等可促进触觉功能的发育;平衡台、滚筒、吊缆等可促进前庭功能的发育;跳床、滑板、拍球等对于身体协调能力有促进作用等。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后,动作较前协调,手的操作能力提高,情绪较稳定,暴怒行为明显减少,注意力改善,在低年级中,学习能力有长进,成绩提高等。

 

2.jpg

 

怎么做感觉统合训练?

1.以孩子为中心

1)尊重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

感统训练要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计划和项目要求进行合理练习,同时要参考孩子本身的发育水平、发展形态,循序渐进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2岁的小朋友能够在平地上双脚离地跳起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非要求孩子会连续跳圈或者跳障碍物就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发育规律。


2)理解、尊重并支持孩子的差异发展

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对孩子的差异发展并表示尊重,这是训练的基础。


例如:有的孩子是本体觉较弱,容易碰撞、摔倒;有的孩子则是触觉敏感,害怕与人身体接触,对于空间小 人多的地方感到焦虑;还有的孩子前庭觉发育不良,就会导致手眼之间的配合稍差。


3)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

孩子是训练的主体,是训练活动的对象。在设计规划训练总体方案后,家长的主要作用在于实施,只有尊重并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小朋友的积极性。


4)以孩子的角度看待训练中的问题

“换位思考”即以孩子的兴趣和可接受性作为首要要素。家长不能以个人的喜好或成人的角度去对待孩子。另外,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也要灵话掌握。


2.针对性

1)问题评估的针对性

孩子的行为、日常活动、游戏表现、学习状态、身体接触、观察量表和评估表的记录都是训练时应考虑的因素。


2)训练方案实施的针对性

制订训练方案,应尊重儿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障碍特点、训练内容是否适合个性发展、进度是否适合,评估指标也要个别化,切忌采取统一的标准,避免出现相同的内容、要求和形式。


例如:朋朋(代名)经过评估本体感比较差,因此督导老师安排他上下楼梯、跳羊角球、小燕飞等训练;兰兰(代名)评估结果显示触觉比较敏感,需要触觉按摩、脱敏的训练。


3)评价反馈的针对性

评价反馈的针对性是指验证训练内容和方式是否符合当初的目标,借助评价可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实现。


3.兴趣性

1)坚持以兴趣为主导

有兴趣才能产生积极性,如果孩子缺乏兴趣,训练方案得不到配合与执行,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训练中可以通过改变训练形式、调整项目顺序、改善训练环境的气氛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兴趣。


例如:贝贝(代名)被要求来回爬行100米,而同样是爬行训练,小小(代名)则是在玩小动物运送蔬菜,去超市购物等游戏,两者对比孩子会更愿意参与并主动完成后者。


2)有意识地处理训练与兴趣的关系

关注孩子训练完成时的心理、行为状态,及时联系督导老师对方案进行调整。


4.快乐性

良好的情绪是大脑思维的润滑剂,在感统训练中,坚持快乐性,寓教于乐才能更好的完成训练。这需要家长给孩子创造快乐的训练环境、提供符合孩子心里的训练项目,从而让孩子感受训练过程中的快乐。


5.积极性

家长在训练中要给予孩子被接纳、受重视、积极肯定的正面回应。这样可以给孩子带来训练的动力,也能给家长以安慰,让孩子与家长能够密切配合,从而使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妈妈在博博(代名)每次完成训练时都会夸奖博博,在博博做不到时也会给予适当的鼓励,但爸爸每次给博博训练时却提不起精神 ,只是重复进行单调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博博便觉得和爸爸一起玩很枯燥,拒绝与爸爸进行训练了。


6.主动性

强调孩子在训练活动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家长在训练过程中的过度保护,出现不合理的支持与无谓的替代等情况。


7.渐进性

儿童感统能力的发展、训练都受到人体机能的制约以及各种规律的支配。因此,感统训练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效的,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8.成功性

感统训练理想终是要成功完成所有设计的训练,对于参加训练的儿童来说,不但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这个原则对家长和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9.游戏性

进行感统训练时可以把器械当成玩具,每一种器械都可以创造出灵活有趣的玩法。把训练穿插在游戏之中,是感统训练的特点,也是吸引孩子参与训练的主要动力。
闽ICP备16001403号   客服热线:400-999-6098

公司地址:福建福州鼓楼区杨桥西路155号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纳米楼6层7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