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年前,注意力训练是这样的,太会玩了!
编辑:未知 2019-03-29 16:47:13
当我们抱着手机电脑戳屏幕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千百年前的古人,没有电视电脑,没有手机,没有Wi-Fi,他们是如何度过呢?
其实,古人无聊的时候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们有多会玩,我们真的无法想象。
古人的娱乐活动,有些还是实打实的「注意力训练项目」。
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见证千百年前的人们提升专注力的奥秘。
01
蹴 鞠
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蹴鞠不光是一项男人的运动,女子踢球也不少见,在流传下来的不少宋代铜镜中就有男女相对踢球的纹饰。
在踢蹴鞠运动中,人们要将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动态场面,同时不能分心走神,对注意力是一项非常好的锻炼。
不仅如此,在跑、跳、停、射等动作中,还能够提升人们的身体协调和前庭觉平衡感觉。
02
捶 丸
捶丸,是现代高尔夫鼻祖。它是与蹴鞠、马球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球”。
捶丸是在空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数目的球窝,旁树竖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入窝,以用棒数少或得穴数多的一方为胜者。
宋,金,元三代,是捶丸活动广为盛行的时期。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疲。
最形象而完整地反映当时捶丸活动情形的,有现存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的元代捶丸图。
在玩捶丸过程中,不仅考验注意力的稳定,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人们的手眼协调及视觉广度。
03
投 壶
投壶亦称射壶,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
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
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投壶在春秋时期礼仪繁琐,秦汉后逐渐演变为纯娱乐性的竞技游戏,汉代开始有了专用的壶和箭,不仅是贵族阶级宴会的礼仪,也成为民间主客相会的娱乐活动。
在投壶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锻炼视觉专注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对空间的判断能力,眼睛与身体的协调能力。
04
放风筝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风筝的国家。风筝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春秋时期的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这就是风筝的雏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民间用纸来裱糊风筝。从五代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
宋代流传更为广泛,不仅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运动,而且制作风筝发展成为一种职业。
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
在放风筝过程中,能够锻炼人们的注意力稳定和视觉广度,而且有助于手部精细动作控制,以及对空间感的把控。
05
射 箭
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而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
唐宋时期,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人员有三万多,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
清朝时期,康熙61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促进了整个射箭运动的开展。
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从军事领域退出,演变为一种纯粹的运动比赛。
在射箭过程中,能够极大的锻炼人们的视觉统合能力和身体协调性,特别是在瞄准动态目标时,对注意力有非常明显的提升。
06
斗 茶
斗茶,亦称“茗战”,始于唐而盛于宋,据考究源自茶乡建州一带。
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都会举办一次比赛来对茶品优良次劣进行评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厅为店面,贩卖茶叶,后厅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
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也有说斗就斗的。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在斗茶的过程中,双方不能有一丝马虎,对心神的消耗非常大,对双方注意力水平及视觉专注的能力也是非常大的一次考验。
07
推枣磨
这是宋代人的一种游戏,推枣磨将两枚枣子,分别插入一根细长竹条的两端,竹条的中间,再由一个同样用枣子和竹签做成的支架撑起。
玩的时候,用手指轻轻拨动竹条一端的枣子,便可以旋转起来了。因为这个动作像是在推磨,故名“推枣磨”。
推枣磨是一种古老的童年游戏,在训练孩子注意力的同时,还能锻炼精细动作控制及提升平衡感觉。
08
马 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
马球球状小如拳,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镂空,外面涂上各种颜色,有点还加上雕饰,被称为“彩球”、“七宝球”等。
击球者身骑骏马飞驰,马尾扎结,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共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
马球盛行于唐代,至明代开始湮没,盛行之时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古时上马打球并非男子专利,女子也能参与其中骑在马上一较高低。
在马球运动过程中,不仅大大锻炼了人们的视觉专注,也提升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及前庭平衡感觉。
09
斗蟋蟀
斗蟋蟀始于魏晋,盛行于唐宋,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娱乐活动。
清代时,活动讲究,先蟋蟀要求无"四病"(仰头、卷须、练牙、踢腿),外观颜色也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
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斗蟋蟀已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广大人民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或可称之为具有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
在斗蟋蟀的过程中,无论是选蟋蟀或是斗蟋蟀,都需要双方注意力的投入,另外还锻炼人们的视觉追踪、视觉分辨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10
弹 棋
弹棋相当于现在的斯诺克,于西汉末年开始流行,是百姓闲暇时光的又一消遣方式。
棋局采用正方形,局中心高隆,四周平如砥砺。游戏过程中,一方以自己的棋子击弹对方的棋子,以此往复。至于所用棋子,一般用木质精制而成。
在弹棋的过程中,非常锻炼人们的视觉专注及抗干扰能力,另外对手眼协调能力及空间知觉能力都有良好的提升作用。
11
斗 草
斗草,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也是端午节的习俗。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唐朝时最盛。
斗草是选择一根韧性很好的草,和别人比赛,相互交叉成“十”字的形状,各自拉扯,看谁的草更加坚韧,不会断,不断的人为胜。
斗草的产生普遍认为和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远古人生活艰辛,闲暇时就以斗草来作为一种娱乐,在中医药学形成之后,人们出门采药,休息时就以斗草为乐。
在斗草的过程中,通过相互的拉扯,锻炼视觉专注及注意力的稳定性。
12
顶针续麻
顶针续麻又名“咬字”,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后也成为一种游戏。当今十分流行的“文字接龙”游戏即是其翻版。
玩法是第一人说一句诗词或成语、俗语,第二人续说一句,起首一字须是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严格的要求字须是同一个字,一般只需音同即可)。
顶针续麻不仅锻炼了听觉专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听觉广度及听觉记忆。
历史尽管已经远去,然而溯本求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直伴随我们。
其实,古人对于玩乐消遣,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也正是因为这种热情,才使得有关玩乐的发明层出不穷,这在中国的史料和艺术作品中多有记载和体现。
如今我们很多还在进行着的娱乐,不少就来自于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注意力训练。
最后,如果你还知道其他有记载的古人娱乐项目,欢迎在文末留言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