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很多家长以为孩子长大就好了,这是
感统失调的误区,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往往是
感统失调造成的。
感统失调的表现会在儿童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判断孩子是否是感统失调,早发现孩子的异常,注意孩子的问题,避免因为感统失调对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影响,造成终身遗憾。
要知道,无论孩子是否有感统失调,脑神经系统髓鞘化不全面,皮质抑制功能不完善,都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活跃的神经生理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很容易兴奋,无法得到很好的抑制。
由于有意注意力不占主导地位,一旦孩子活动难以主动、有意识地恢复平静,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此时需要家长或老师参与,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产生原始、被动的有意识记忆,只有在小学之后,有意识地记忆才会逐渐赶上无意识的记忆。
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经常“分心”。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否有大问题。事实上,孩子们往往对当前的活动缺乏兴趣。父母不必太担心,也不必把对成年人的关注放在孩子身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是孩子在这个阶段继续关注的关键。家长和老师不应该对他们要求太高。不恰当的要求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问题。
如何创造适当的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让孩子对当前的活动有动力,而不是单纯依靠自我约束,这是家长和老师需要学习的功课。
多和孩子们玩游戏。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适合他们特点的独特活动,也是促进他们注意力发展的最佳活动形式。
首先,感统失调训练游戏是社会化的,在互动中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其次,孩子可以在感统失调训练游戏中体验开放、自由、轻松的心理环境,培养适应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孩子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帮助形成个性。但游戏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积极组织和正确引导。
教师和家长可以开发多种游戏类型,如引导孩子表演或角色扮演的创意游戏,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也可以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编制游戏,有计划地提高孩子的知识、言语、思维、注意力和运动能力。如果学龄前儿童按照学生的要求进行简单的说教,孩子就会失去兴趣,不会保持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不会养成专注的习惯。
对于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学习活动已经逐渐取代游戏活动,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形式。同时,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发展,成为孩子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整个小学期间,儿童最初对学习过程和外部活动更感兴趣,逐渐对学习内容和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对不同学科内容的逐渐分化;对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更感兴趣;对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理解正在逐渐发展。
此时,孩子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面对新环境,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适应速度。因此,很多老师和家长会误以为低年级学业能力差或课堂表现差的孩子患有感统失调问题。其实,这可能是因为孩子身心还没有准备好适应新阶段,导致学业暂时落后和状态低下,而不是学习障碍或生理障碍。过度解读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感统失调的孩子会随着学习活动的积累,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习初期利用兴趣来激发动机,那么小学就是引导孩子把兴趣转化为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此时,家长需要做的是陪伴、鼓励和引导。
比如,面对学业能力落后的孩子或者感统失调的孩子,家长需要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适当调整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要求,消除干扰因素,引导孩子有意识地记忆,引导孩子从课堂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应对新环境,耐心讲解知识难点,让孩子掌握丰富的学习策略,培养积极学习的兴趣。聪明的父母不应该把所有的答案都倒给孩子,而应该把一半留给孩子,每次给孩子留下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