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的原因:
先天性的因素:
l 胎位不正导致幼儿平衡失调。
l 由于早产或剖腹产,压迫感不足导致幼儿触觉失调。
l 孕妇在怀孕期间用药或打针对幼儿造成伤害;
后天性因素:
l 环境因素,主要由于小家庭、都市化生活使儿童活动范围变小。
l 大人对孩子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导致儿童接受的信息较少且不全面。
l 父母太过忙碌,辅导少,造成幼儿的右脑受到刺激不足,或出生后未让孩子学爬行,直接学习走路,产生前庭平衡的失调。
l 父母或保姆不让孩子玩沙、玩土,造成幼儿的触觉刺激缺乏等。
感统失调的表现:
l 常见的感统失调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语言发育迟缓、平衡感差、害怕别人触碰、充耳不闻、肢体不协调、指令反馈差、阅读困难。
l 视觉系统发育不良:幼儿会表现出看书时跳字或漏字,多字或者少字等,导致不能流畅地阅读;
l 情绪敏感:幼儿会表现出紧张、孤僻、害怕陌生环境、过度依赖父母以及脾气暴躁、任性调皮等症状,不易和其他人和睦共处;
l 前庭神经功能障碍:幼儿出现的感觉统合失调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平衡功能障碍、易摔倒;
l 听觉不良:幼儿会表现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经常遗忘事情,丢三落四等症状;
l 本体感失调:可表现出消极、缺乏自信、语言表达能力差以及手脚笨拙等。
感统训练的年龄:
0-12岁是感统训练的黄金阶段,其中0-3岁是预防期,3-12岁黄金训练期。
感统训练的常见问题
l 感统课和早教课的区别是什么?
早教课程属于亲子体验类的课程,注重的是亲子互动和欢乐自由的氛围,对孩子的能力提升(规则秩序、专注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等)没有严苛的要求;感统训练课程属于能力提升类的功能性课程,注重的是孩子的成长进步(生理、心理、行为举止等综合能力)。简单来说,玩的什么游戏就是针对性的提高什么能力,就是在有质量的玩中获得能力提升。
l 感统失调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消失吗?
不会消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变轻。但是因感统失调产生的信心受损、社交障碍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学习跟不上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l 感统失调一定要去机构做吗?
不一定,如果孩子只是轻度感统失调,家长经常在家给孩子做一些针对性的感统训练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经是中度甚至重度感统失调的话,建议还是到专业的机构训练。
l 机构训练和在家训练的差别?
感统机构先通过感统测评,数据化的展示孩子存在的感统问题,通过问题制定一对一训练方案(每个孩子的感统能力不同,训练方案也不同)。定期再对孩子感统能力测评,动态化的调整训练。
而家长在家无法定期对孩子做针对性训练,有时候训练了很久却产生不出效果。
前庭觉的主要功能:
l 脑干不为统合所有输入的感觉信息。
l 侦查头部的位置。
l 调节身体及眼球的动作,特别是身体与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
l 维持肌肉张力,影响姿势及平衡反应的能力。
l 维持身体及情绪的稳定性。
前庭觉失调的表现:
l 注意力难以集中:前庭觉起着过滤信息的作用,当前庭觉失调,就会使孩子无法有效过滤无用信息,对周边事物都表现出兴趣,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通常表现为:阅读、听写等困难,长写错字,坐不住、小动作多、缺乏耐心,语言迟缓,思维混乱。
l 影响活动能力:因为前庭觉失调会是孩子难以维持内在平衡,并且大脑无法保持警觉状态,动作笨拙不听指挥,身体协调能力差。
l 重力不安:孩子前庭觉失调使得孩子怕高,害怕跌倒,不喜欢双脚离地。
l 过敏反应:孩子不喜欢任何旋转、前后上下移动的活动和拒绝秋千、滑梯等游乐设施,严重的孩子会出现前后晃动、旋转后眩晕呕吐等。
l 出现过弱反应:孩子好动、注意力短暂、动作夸张并且喜欢追求动作方面的刺激。
l 行为时常: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方向感差,左右不分,穿鞋反着穿,容易摔倒,遇到挫折容易失去信心,容易过度兴奋和过度伤心。
前庭觉失调的训练方法:
l 摇晃运动:荡秋千,俯趴大龙球前后左右摇晃,父母在床上抬起孩子摇晃;
l 旋转运动:旋转木马,转转椅等;
l 跳跃性运动:蹦床,跳球,在有弹性的床上跳等;
l 平衡运动:踩平衡板,走平衡木等;
l 要求一定姿势的运动:骑脚踏车,爬行,三级跳等;
l 能带来速度感,距离感,位移感变化的运动:青蛙蹬,对墙抛接球等。
本体觉失调的表现:
l 身体概念不良:
常常摔跤或绊倒,甚至撞到桌椅或人;肌肉耐力不佳,很容易感到疲惫;分不清楚怎样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礼貌距离,常让人有种被侵犯的感觉;如果不用眼睛看,可能会连一点点小事都做不好,比如:穿衣服、扣扣子;没有办法灵巧地操作日常用品,文具用品,经常好心办坏事;活像个意外专家,总是出现一些小意外;总会自己提供给身体大量刺激回馈的动作。
l 动作计划能力不佳:
动作僵硬,不协调;对于不熟悉而且复杂的动作有学习操作上的困难;动作常常慢一拍或者不记得动作;玩球时无法准确地接到球,或者容易被球打到;在过马路时不能抓住正确的时间点通过马路。
l 发音不清、口吃、大舌头
l 学习能力能力差
l 大脑的信息传送紊乱:
不能很好的对高度进行把握;当身体处于一种高速运动的状态时,常出现对称性的紧张性颈部反射,导致全身僵硬。
本体觉失调的训练方法:
l 抗重力肌肉群训练:颈部,肩部,躯干,髋部等,例:钻、爬、跑、跳、投,爬山、游泳、打球等调动身体大动作的运动。
l 精细动作训练:穿、插、刺、夹、剪、缝等,例:串珠子、筷子夹豆子。
l 眼动训练:注视—追视—扫视等,远眺、视觉追踪。
触觉失调的表现:
l 语言发展较慢。
l 容易分心,常会左顾右盼或坐着却动作不停。
l 脾气暴躁,尤其 对亲人特别不好,喜欢强词夺理。
l 不喜欢到陌生地方或人多拥挤的场合,去了就想离开。
l 偏食或挑食,不吃水果、蔬菜等,有些只吃饭或喝牛奶。
l 极端害羞,碰到陌生人特别紧张,会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
l 人际关系应对不喜欢,人际关系不佳。
l 看电影或电视时,容易兴奋、受感动,并喜欢尖叫。
l 极端怕黑,到暗处一定要有人陪,讨厌独自在屋里。
l 过度保护自己,剥削自我学习机会。
触觉失调的训练方法:
触觉失调的孩子需要通过刺激触觉进行训练,比如触觉按摩、爬行、拥抱孩子等等。
l 梳头游戏
用有一头尖端的梳子给孩子梳头,力道轻微,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来,这一行为可以锻炼手指的精细度。
l 毛巾卷游戏
找一条略粗糙的大毛巾,把孩子裹起来,轻轻按压或让孩子滚动起来,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各部位的触觉反应。
l 蠕爬游戏
让孩子趴在地上,尽量全身都接触到地面,缓慢地爬行,充分感受到地面对身体的刺激。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引导孩子说出他的触觉感受。
l 草地游戏
让孩子平躺在草地上,朝着一个方向翻滚,让皮肤和草地充分接触。
l 沙土游戏
此游戏最好能在沙滩进行,若条件不允许,也可以用大盆装满细沙,让孩子坐到里面,感受细沙和身体的接触。细沙也可以用纸巾、树叶等代替。
触觉感统训练教具:
指压板、触觉按摩球、大龙球、平衡触觉板
视觉
83%的感觉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所以视觉在感觉统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视觉功能:
l 视觉的联想功能:也称为视觉整合能力。当你看到一件事,你可以想到另一件事。例如,当你看到白云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可以看到他们看起来像动物,而有些孩子看不到;
l 视觉的记忆功能:在看到它之后就会忘记,记不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它视而不见;
l 视觉的分辨能力:就是能区分开来这是a,这是B;
l 视觉的手眼协调能力:看到的和手能触碰到的一致;
l 视觉追踪能力:有些孩子不能自动跟踪,比如,要连线,他只能用手指跟着连才行。
听觉敏感的主要表现有:
l 听到突如其来的声音,表现出较大情绪反应
l 对于环境中的音量变化,表现出难以适应
l 逃避嘈杂的、陌生的环境,喜欢待在固定的场所
l 对于常见的噪音感到沮丧,例如马桶冲水声或背景音乐
l 常常双手紧捂耳朵
l 6.严重入睡困难
l 不喜欢被接近,依赖养育者
听觉反应不足的主要表现有:
l 未注意到常见的声音
l 对口头指令反应缓慢或完全没有反应
l 仅注意到极大的噪音或喧闹、旋律特殊的音乐
l 对人的关注度低
l 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弱
l 常只听到部分或听了就忘
听觉寻求的主要表现有:
l 将音乐的音量调大
l 无故大声说话、唱歌
l 抓住音乐玩具或其他会发出声音的玩具,靠近耳朵听
l 制造噪音,例如拍手、喊叫、敲击物品等
l 喜欢高音调的声音(例如钻机、汽笛、铃声)
l 渴求常见的噪音,例如马桶冲水声、水流声或冷气机的运转声
听觉失调的训练方法:
l 不同音色分辨游戏
家长可以提前从网上寻找各种声音的素材(如各类动物、各种生活常见的铃声),然后制作对应名称的小卡片。让孩子听声音来挑选小卡片,也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奖励来激励孩子,提升他对游戏的兴趣和专注力。从而弥补他脑海里对声音音色的不足,养成在平时生活中,乐于去接收各种声音。
l 故事复述互动游戏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给他讲喜欢的类型的小故事。提前和孩子约定好,讲完故事后,要让他将这个故事讲给其他的家人听。孩子听故事,他的专注和听觉就会高度集中。让他复述小故事给家人听,一方面能够让他更集中精力去听故事,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他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家长也可以对他进行夸奖和鼓励,激发孩子的成就感。
l 声音动作协调游戏
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些口令游戏。如:萝卜蹲,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听觉处于高度集中,在欢快的游戏中,锻炼了孩子的听觉和动作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