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孩子注意力指向哪里,孩子的未来就在哪里
编辑:未知 2019-04-04 10:55:19
生活中,有一些非常奇怪的事情:
有位同学每天学习十个小时,另一个同学每天只学习三个小时,后者比前者考试的分数高。
有位女生每天在健身房锻炼两个小时,另一位女生每天只锻炼四十分钟,三个月后,后者锻炼出了马甲线。
一位刚毕业的白领每天坐班十二个小时,另一位作家在家每天写三小时的书,后者比前者的工资更高。
这是为什么?是不是不公平?
不,事实表明:
高效学习三小时比拿出手机学习十小时效果要好。
每天只锻炼一个地方四十分钟,比囫囵吞枣哪里都训练的效果要佳。
每天坐班却从不主动工作的,比主动工作三小时的效率不知道要低到了哪里去。
这其中,注意力的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注意力集中
美国芝加哥的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
每天,他都会随机地打断一些,正在专心致志工作的人,问他们正在做什么、想什么、感觉到什么。
结果他发现,一旦人们的注意力不被外部活动占满,种种悲观的想法就会趁虚而入。
所以,为了避免面对头脑里的声音,人们会尽力让脑子被“占满”:他们要一边讲电话一边看微信,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电视,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听节目。
这样做确实把头脑占满了,也让我们无暇思考了,但这样真的好吗?
这项研究还有另一个发现,人们要想感觉到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比如:专心地谈话,仔细地品味食物,聚精会神地看电影。
人们为了避免不快乐,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到多个任务上,直至用上全部注意力,但由此获得的快乐是短暂的,事情停下了,负面情绪就来了。
真正的快乐,是把全部注意力作为一个整体供应给同一件事情,这样才能让人感到自己是有得到、有收获的。
注意力指向哪里,哪里就得到滋养
小时候,我们考试得了优异成绩,就会马上告诉父母,父母说一句“你真棒”,我们就会无比地兴奋;
大街上,有些人穿着时尚个性,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投去关注的目光,这些人内心的小小虚荣心就会得到满足,变得更加自信;
舞台上,表演者声嘶力竭,使出浑身解数,台下观众呐喊、挥手,表演者就更加卖力演出……
然而,并不是正面的注意力投放才能达到滋养的效果,负面的同样可以。
比如一个明星,说错话、做了不好的事,会引来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语言攻击,有的人甚至还花钱请水军共同炮轰。
护“偶像”心切的粉丝们见此情况,就会行动起来与黑子对抗。
单看那些不堪入目的侮辱性话语,你会觉得此明星挺惨的。
但是大多数事实是:你越黑他就越红。
因为愤怒也是注意力的消耗,你火力越足,消耗的注意力就越多,被这么多能量滋养着,人家能不红吗?!
父母的注意力,藏着孩子的未来
当你准备投放你的注意力的时候,请先想一想,你的目的是什么。
父母想让孩子改掉一个坏毛病,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大部分的父母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会用自己处理压力的习惯来教育孩子:控制、指责、要求、逃避等。
渐渐地,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孩子各种各样的坏毛病、坏习惯带走,于是展开了长期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教育内耗中。
如果父母的注意力在孩子的毛病上,就会强化他这个毛病,滋养他这个毛病,即使最后看似改变了他这个坏毛病,也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新的毛病就会体现出来。
父母眼里只看到问题,于是他今后的生命里见到的全是问题。
相反,如果家长的注意力在孩子的优点上,知道一次人生改变需要时间和空间,就会科学的帮助他制订学习计划,耐心地帮助他实现。
父母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重点是孩子,而不是坏毛病。
要明确地知道这一点,才不会陷入教育的迷茫之中。
请牢记:
当注意力在痛苦上,痛苦就得到滋养。
当注意力在问题上,问题就得到滋养。
良好的注意力,开出一朵向阳花
注意力的滋养能量是巨大的,它对人的损耗也是很大的,所以不仅要会投放,也要会收回和转移。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被人批评了,心里不痛快,于是总想着,为什么会这样呢?他有什么资格?是不是我很差劲啊?等等……
脑子里琢磨多一遍,心里的纠结也就更深一度。
以这样的状态去处理其他事情,就会频频出错。
其实,已经发生的事,再多纠缠也无益。
所以,收回你的纠结和思虑,把这股能量转化成让自己下次做的更好的动力,然后就集中注意力去做该做的事。
修行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当我们感觉到心烦意乱时,让自己闭上眼睛,静下来。不要刻意理会头脑里吵杂的念头。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内在的感受。
渐渐的,你就会不再被那些念头所带走,而感觉到越来越平静,也会有更多的智慧生出来,帮助你更好的解决当下的问题和困扰。
这其实就是注意力的转移,不要困扰于那些嘈杂的念头和负面能量。
当你开始滋养你内心正面的力量时,负面的就会慢慢散去。正面的升起,给予你更多的支持和平静。
注意力是我们生命中一个难能可贵的宝藏,但却好像经常被我们忽视掉。
比如,在错误的方向上耗费,做了错事又一头雾水。
或者,不会收回和转移,导致陷入痛苦的死胡同里。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锻炼和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把它放在正确的地方,让它发挥出其滋养的强大能量。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请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因为比物质条件、时间陪伴更重要的,其实是孩子的注意力品质,这是给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大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