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没问题,不需要感统训练。”
“感统训练就是体育运动!”
……
对陌生而熟悉的“感统训练”,很多不太了解的家长,就会产生误区。
据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感统失调的发生率在不断攀升,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而言。孩子感统失调最佳矫正期是在6岁前,并且一旦超过了12岁,发现的一些问题很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
家长对感统训练的错误认识,容易延误孩子感统训练的黄金时期。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那些家长经常会陷入的感统误区。
误区1:孩子不需要进行感统训练,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感觉统合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训练十分重要。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身体不协调是年龄太小的原因,长大了自然就会正常!感统失调的孩子,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但是与正常孩子之间的能力差距是无法弥补的。感统失调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才能得到纠正。4-12岁是训练感觉统合能力最佳的时期,错过了时机,孩子的感统训练效果将大打折扣。
对孩子进行感统训练,能帮助孩子接受环境信息的刺激,通过训练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互相协调,不断促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误区2:感统训练是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我家孩子很正常不需要感统训练!
不!感统训练并不是特殊孩子的专属训练,而是适合每一个孩子训练。
每个人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感觉统合,对正常的孩子来说,开展感统训练是为了预防感统失调,提升感统的能力。
由于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生活习惯逐渐在发生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改变、游戏时间变少、活动空间受限、家长过度保护、老人带孩子......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感统失调。
所以建议在关键期让孩子们开展感统训练,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
误区3:感统训练就是体育运动!
感统训练和运动锻炼有重叠相似的部分,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感统训练就是体育运动”的误区,认为感统训练可以由体育活动完全替代!其实,体育运动并不能给孩子针对性的刺激和改善,盲目给孩子进行不适合的运动,反而会适得其反。
比如:
视觉空间感差,一上自行车就恐高,动弹不得——骑车不适合他;
身体笨重,一动就摔跤——跆拳道不适合他;
手眼协调不好,无法准确接球——乒乓球不适合他。
感统训练虽然会通过一些运动形式进行,但绝非简单的运动。感统训练是运用丰富多样的训练项目,让孩子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从而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通过针对性的感觉刺激,锻炼孩子的前庭觉、触觉和本体觉,让孩子的大脑和各大感觉系统不断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孩子感统能力。
误区4:感统训练全交给老师就行!
感统训练,并不仅仅靠在课堂就能完成的。
有的家长觉得感统训练都交给校区老师,自己当甩手掌柜就好了!如果家长有这样的观念,必须要立刻纠正!
大部分孩子每周来校区上2-3次课,每次1-2个小时,单靠课堂上的训练对孩子的大脑刺激不够!因此,我们匹配了对应孩子当前能力的家庭巩固训练,让孩子下课后在家中练习。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孩子完成家庭巩固作业,并将孩子的练习情况反馈给老师,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校区,我们发现家长密切配合的这一类孩子,能力提升速度是要明显快于家长做甩手掌柜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扮演着关键角色,家校紧密配合,才能实现1+1>2的效果!